作者:潘志秀
摘要:本文论述了靖州苗族歌鼟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比分析了各种传承途径,认为苗族歌鼟进校园、进课堂,实行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传承途径,并根据作者本人的传承经历和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苗族歌鼟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关键词:靖州苗族歌鼟 传承 课堂教学 方式方法
一、传承苗族歌鼟的重要意义
靖州苗族歌鼟作为一种产生在靖州锹里特殊地域环境和传唱在锹里苗民特殊人群中的民间歌种,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并成为这一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的根基和命脉,是优秀的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苗族歌鼟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曾被贺绿汀、白诚仁等音乐专家誉为“民歌奇葩”“天籁之音”①。保护和传承苗族歌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学术价值: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是在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多声部民歌,这在中国民歌中极为罕见。苗族歌鼟在中国音乐、历史、民俗、语言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艺术价值:苗族歌鼟具有独特的旋律及和声的音程关系,有协和的二度音程,协和的纯四、纯五、大小三、六度音程,是一种奇特的艺术现象,也是当今音乐创作难得的借鉴、参考之本,是具有杰出艺术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
3.实用价值:苗族歌鼟是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是当代苗族共同认同的重要文化标志。保护和传承苗族歌鼟,对丰富苗族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二、苗族歌鼟的现状及传承的紧迫性
苗族歌鼟主要流传地靖州锹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境内有近2万苗民生活其中。过去,苗民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文化和音乐,使得唱歌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和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当地“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累了抽支烟、闷了唱支歌”的说法就是当时唱歌在苗民心目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反映,以致当地无人不会歌,能唱三天三夜的歌手,在每个苗寨都有不少。
随着锹里地区交通和通讯的不断发展,当地苗族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况被打破,原有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和传媒信息的冲击,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苗族歌鼟传承变得越来越难,苗族歌鼟面临失传的危险。
1.苗族歌鼟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迅速萎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规模越来越少,特别是婚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所代替,歌鼟演唱的主要场所逐渐减少,过去三天三夜的演唱场面不复存在。
2.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因年高体弱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目前真正会唱、能唱歌鼟的歌师已不足50人,40岁以下的更是寥寥无几。
3.经济的压力促使许多青年外出打工,加上学校单一教学模式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苗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大多数青年选择上学而不是学歌,同时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苗族歌鼟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结果是苗寨无人学歌,节日之时无人对歌。苗族歌鼟歌师、歌手出现严重“青黄不接”。苗族歌鼟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被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同化的巨大危险。
三、课堂教学传承苗族歌鼟的重要性
苗族歌鼟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强了对苗族歌鼟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重视歌鼟基础保护工作,搜集整理歌鼟歌词,成立苗学研究会,编写歌鼟简易教材;加强歌鼟基地建设,扩建大堡子岩湾歌场,修复大堡子岩寨鼓楼,保护和开发三锹地笋苗寨等;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组织歌师、歌手参加首届“CCTV一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参加中国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魅力靖州——走进三锹“苗族歌鼟”》系列节目的录制工作,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举办“湘黔桂三省苗歌会”等。这些措施,为保护苗族歌鼟,宣传扩大苗族歌鼟的影响,调动苗族青年学歌热情,提供了条件,产生了积极效果。
笔者深刻认识到培养苗族歌鼟歌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音乐教师的身份条件,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用一节音乐课教学生唱歌鼟,同时还开办了6期歌鼟培训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基础条件较好且对歌鼟较喜爱的中小学生唱歌鼟,共培养出歌鼟小歌手150多人。
根据十多年传承宣传苗族歌鼟经历和近八年培养歌鼟小歌手的教学实践经验上,本人认为传承苗族歌鼟的最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因为传统歌鼟传授的方式是口耳相传,受传者范围狭窄,人数少,培养时间长,培养一名歌师需用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苗族青年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方面,他们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专心学歌。采取课堂教学途径向学校学生传授歌鼟,一方面是受传范围广,中小学生、大学生均可学习,苗族学生、汉族学生、其他民族学生均可学习。学生们能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唱歌鼟,做到两不误,学歌还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本人创造性地把歌鼟与现代音乐教学相结合,给每一首歌鼟谱曲,学生们可以根据曲子来学唱歌鼟,易学易会,提高了学生学歌的兴趣和效率,是最有效的歌鼟传承途径。
四、课堂教学传承苗族歌鼟的方式方法
1.给学生放自己与其他歌师在重要的汇报演出和比赛时唱苗族歌鼟的光碟录像,使他们感受到歌鼟这种原生态音乐之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请来其他歌师与自己用多声部演唱歌鼟的四句歌、茶歌、酒歌、担水歌、山歌、三音歌等种类,让学生们对歌鼟有个近距离的切身感受和总体感知。
3.确定学生声部。根据学生的生理条件,音色、音域、常用音域及换声点的综合情况,确定学生的声部适合唱高音、中音,还是低音。如果一时不能确定的,可通过对他们进行中声区的训练,观察其常用音域及其在向上、向下两个方向扩展音域时,向哪一端伸展更为容易来确定。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为高、中、低音三个声部小组。
4.进行分组训练。
(1).首先本人用酸语,示范念唱歌词,再把这首歌的不同声部(高、中、低声部)各示范唱一遍,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部的美,并使他们知道不同声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教学生用酸语念唱歌词。
(3).当学生会念唱歌词之后,逐句带他们用中声部唱这首歌鼟,因为中声部是苗族歌鼟中的主旋律,所以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唱。
(4).当学生唱熟主旋律后,再逐句教学生唱适合他们的声部,然后用电子琴弹奏该声部的歌鼟,学生轻声跟琴唱词,经过多次反复的听、唱练习,大约十课时左右时间,学生们就基本能用规定的声部唱一首歌鼟了。
(5).创造性地对歌鼟歌词进行谱曲,把歌单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词、曲在休息时间自己练习,便于他们更快的掌握和巩固歌鼟词曲。
(6).进行组合训练。在分组训练取得较好效果基础上,把高、中、低音三个声部的学生组合起来,先确定表现较好的领歌人,然后按歌唱顺序进行练习多声部合唱歌鼟,再把男、女声进行合练。男、女声合练时一般安排男声唱低音,女声唱中、高音,也可根据音色的不同有所变化。练习时,同时注意学生的发音,随时提醒学生在演唱时不要向其它声部方向转移。大约经过10课时训练后,学生们就能合唱出一首优美的多声部苗族歌鼟了。
(7).学生们学好一首后,再用以上的方式方法教学生学会唱苗族歌鼟的其它种类。同时向他们介绍歌鼟知识及演唱技巧。经过共约50课时的教学培训,就培养出一批苗族歌鼟小歌手了。实践证明,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歌鼟歌手,课堂教学是苗族歌鼟传承的最有效途径。
五、结语
中华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包括靖州苗族歌鼟在内的中国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歌师和歌手。采取与现代音乐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出更多的青少年歌手,是中国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中国民间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靖州县横江桥中学音乐教师)
注释:
①龙飞屿.艺海.2008.02P85
参考文献:
[1].靖州县志.[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店,2005.
[2].明敬群.锹里花苗风情.[M].南方出版社,2009.
责编:王德成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