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丽雯
近年来,随着春晚舞台上东北喜剧小品的日益火爆,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频频亮相,令东北二人转“转”到了大江南北,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由此,人们也记住了一个个二人转艺人的名字:赵本山、高秀敏、潘长江、黄晓娟、闫学晶……曾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二人转,现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二人转艺术的研究中来,也使二人转艺术成为了目前饱受争议的热门话题。
说起二人转,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东北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东北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二人转都是人们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男女二人转演员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伴着唢呐、锣鼓,以他们高亢嘹亮的唱腔、通俗粗犷的语言、俏丽狂浪的舞蹈、幽默滑稽的包袱还有精彩的绝活吸引了无数东北的男女老少。
一、东北语言文化的体现
东北方言以直、硬、狠著称。与普通话语音相比,东北方言多平卷舌不分,并大量夹杂方言词汇,如:这疙瘩、扯犊子、唠嗑等等。二人转唱词以文学原著和民间故事传说为蓝本,用东北方言改编成目前流传的版本,令听众感到亲切,并容易接受,故其成为了东北民间艺术中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如二人转《猪八戒拱地》片段:
“正月里来正月正/兄妹二人喜盈盈/来在郊外放风筝
你看小妹妹/放的那个孙悟空/一劲儿往上升
哥哥的猪八戒扑扑棱棱/哟 咔叭一声断了风筝绳
咳 你这是干啥跟头把式的/咱俩刚才不就唱的放风筝吗
呀 你放的孙悟空是一个劲儿地往上升/我放的猪八戒是扑扑棱棱……”
以上是二人转《猪八戒拱地》的唱词片段,可以看到“一劲儿”“扑扑棱棱”“咔叭一声”“跟头把式”等词语均为东北方言词汇。这些东北方言词汇的运用,使得二人转的唱词更贴近东北人民的生活,也更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同时又令人感到幽默,诙谐,更具有趣味性。
相比于唱词中的东北方言,说口中的东北方言则更为直接。为了让演员稍事休息,并让观众换换口味,通常在演唱曲目之间穿插说口以调节舞台气氛。这类说口,有的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笑话,有的是艺人自编;有的以故事好笑取胜,有的以出诗答对巧妙取胜,有的以谐音、谐意成趣,有的则以学唱为主。说口中几乎全部为东北方言,充分体现了东北方言在二人转表演中起到的诙谐幽默的作用。
二、东北民俗文化的体现
除了语言文化之外,二人转艺术中还体现出了大量的东北民俗文化。从二人转的唱词中,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生活,感受东北民俗下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饱含东北民俗文化结晶的二人转曲目,也是人们喜爱二人转的原因之一。
如二人转小帽《小拜年》: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啊/ 大年初一头一天啊
家家团圆会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啊
也不论男和女啊/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啊
打春到初八啊/新媳妇住妈家啊
带领我那小女婿啊/果子拿两匣啊
丈母娘啊一见面啊/拍手笑哈哈啊
姑爷子到咱的家啊/咱给他作点儿啥啊
粉条炖猪肉啊再把那小鸡儿(宰了那大芦花)啊
小鸡儿啊扣蘑菇啊/我姑爷子最得意它啊……”
以上这段《小拜年》片段,展现出了东北人在正月初一过大年时的喜庆情景。按照东北民俗,大年初一新婚妻子带着自己丈夫回娘家拜年,丈母娘欢天喜地地准备了东北传统菜——猪肉炖粉条与小鸡扣蘑菇迎接回家的新婚夫妇。这一幕欢乐团圆的景象是东北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也生动地展现出了东北的民俗文化。
三、东北人性格特征的体现
重情重义是东北人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与其他地方戏曲相比,二人转表现出的东北风格的情义则多了几分坦荡直接,少了几分婉转含蓄。在二人转中,这种情的题材主要由女性题材和爱情题材的曲目表现出来。如《西厢》《天缘配》《王二姐思夫》等等,这些曲目中的女主人公往往比男主人公更加鲜活生动,更能表现出情的因子。
二人转中的爱情是大胆自由的,它追求和赞扬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有着冲破封建礼教的现实意义。在传统二人转的曲目中,大多数曲目都属于爱情题材。不论是改编自古典文学的《大西厢》《梁祝》等等,还是反映普通老百姓爱情的《王二姐思夫》《刘小姐探病》等。正是由于东北人豪放爽朗、耿直率真的性格,二人转在吸收了这种地域性的风格后,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剧名段彻底地进行了东北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东北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使这些二人转曲目在东北地区久唱不衰,成为二人转曲目中的经典。
对于亲情的歌颂,在二人转中也体现得颇为明显。母子之情,父子之情,手足之情等等,皆在二人转中得到了体现。中国自古重“孝”,东北文化继承中国“孝”的传统,对“孝”极其崇尚。二人转曲目《二十四孝》便是充分体现东北文化中“孝”的地位。
除了重情之外,二人转还讲求重义。“义”是东北人民世代遵循的道德标准中最有特色的一条。东北式的英雄,拥有凛然大义是最基本的要求,因而二人转中许多剧目是以刻画历史英雄人物为主的。①由于二人转传统曲目中大量改编自三国、水浒以及反映各朝代历史事件的曲目,且歌颂英雄人物赞扬道义的占很大一部分,所以二人转中的情义也是二人转艺术体现出的东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四、东北“俗”文化的体现
相对于中国千年来封建礼教下的“雅”文化来说,二人转艺术中的“俗”文化则显了有些离经叛道了。二人转的“俗”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是二人转艺术中的“俗”文化,另一方面便是二人转中争议最多的低俗露骨的因子。
如今,有人认为二人转中的“俗”便是指二人转唱词中的粗口,并认为二人转如果失去了其“俗”的特征便不是真正的二人转了。也有一些人无法接受二人转中粗鄙低俗的“俗”因子,便断言二人转是粗俗低下的,是我们所应该唾弃的糟粕。而笔者却认为,这些人在看不清二人转的真实面目下,对二人转进行全盘地褒贬,显然是不客观的。
首先,要称之为二人转艺术的二人转,必然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部分。二人转“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的唱腔曲调,还有300多年积淀下的丰富曲目,二人转独特的表演形式以及所展现出的地域风情,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他们使二人转成为了二人转艺术。而二人转艺术中的“俗文化”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黄色、污秽的词语充斥整个二人转的表演,以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在这里,笔者认为所谓的“俗文化”是指体现东北的民风民俗,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通过二人转与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让观众在观看二人转表演中得到精神上愉悦的同时,又能在二人转呈现出的虚拟情境中感同身受,引发其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人转艺术中的“俗文化”不是下流肮脏的“俗”因子,而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化,东北文化才是二人转艺术的根。
五、结语
二人转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形式上的艺技杂耍,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盲目搞笑,而是东北人民在东北文化的浸染下的生活体验,是东北人在冰天雪地里艰苦生存的开心果。东北人有了二人转,便不再单调乏味。而二人转艺术拥有东北文化的灵魂和东北人的精神,为东北人的生活带去了鲜活的力量。
在300多年的积淀下,二人转艺术成长壮大为东北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然,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误入歧途,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只要她坚定地守住东北文化这个根,二人转艺术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在东北民间艺术的星空里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杨艳梅、姜婷婷《东北二人转对民间道德观的呈现》.《地方戏曲研究》.2007.9.
参考文献
[1].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8.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李微《东北二人转史》.长春出版社.1990.
[5].王铁夹《二人转研究》.春风文艺出版社.1962.
责编:王德成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