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焱
一、关于火把节的几种传说
在我国西南地区生活着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这些民族每年农历6月中旬均会举办盛大的火把节。在不同的民族中,火把节有着不同的传说,火把节的具体节日会依据不同的神话传说有着差异:
1. 凉山彝族:
相传很久前,天上一位斯惹阿比大力士跟人间的大力士阿体拉巴进行摔跤比赛时,天上的大力士被人间的大力士打败并且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后非常气愤,派了大批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人间的大力士阿体拉巴便在农历6月24那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保卫庄稼,从而维护整个部落的利益。从此,凉山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2.彝族撒尼支系: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变成湛蓝的长湖。大力士打败后,人民便过着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便在农历6月24举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至此火把节便流传开来。
3.彝族阿细支系:
相传有位凶狠的奴隶主那迢迢将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于是,名叫阿真的这个穷小伙义愤填膺地把羊角上绑上火把,赶着羊群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大家都得救了,便高兴地举火把游行来纪念这次胜利,火把节便由此得来。
4.纳西族: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便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烧毁整个人间。老天将来到人间后,被人间的美德深深感动不忍杀害,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人间善良的人们,于是农历6月25那天,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于是,这天就成了纳西族人民的火把节。
5.拉祜族:
相传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为了惩治恶人,6月24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冲向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结果自己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①
二、火把节所凝聚的民族崇拜与信仰
索绪尔曾指出:“一个单独的符号‘有意义’,并不是符号本身的个别的独特性质,而是在于其他符号的性质之间的关系中获得价值的。”因此,作为一种特定符号存在于众少数民族节日的“火把节”,也必然体现出它在少数民族特有的仪式、信仰以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首先,民族文化是一种社会共有的文化经验与文明记忆。之前所列举的凉山彝族、彝族撒尼支系、彝族阿细支系、纳西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火把节传说,虽说其中的故事情节不尽相同,但仍有很强的联系,比如时间都是在农历6月24或25,庆祝的方式都是点燃火把,群体欢聚。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在指向一个人类的集体意识,那就是对“火”的崇拜。
其次,信仰体系与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随着仪式的繁盛而发展,衰落而消亡。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纳特指出:“社会是通过个人的生产(尤其是通过仪式)来构建的。”作为火把文化的局内人,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通过参与群体的节日实践、构建起他们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师荔扉《滇系》云:“火把节即星回节,6月25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通省皆然。”许印芳《五圹杂俎·星回节考》亦谓:“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益于大光明中。”对于有着悠久农耕传统的这些民族来说,火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并且象征和承载着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盼丰年、呼唤光明、祈福护佑等趋吉避凶的民族信仰。②
再次,文化形式只有在社会行为中才能表达。火把节也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的第一天进行祭火仪式。人们身着盛装,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夜幕降临,人们会在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诵经祭火,之后家家户户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以火驱虫的传说。火把节第二天举行传火仪式。人们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子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进行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嗬”。这天也是年轻人互诉衷肠的好时节。第三天是送火仪式。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③
三、火把节的音乐呈现琵琶曲《火把节之夜》
欢歌笑语、情歌对唱是火把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即祭火祝愿歌。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
在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调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唱词为代代口传,五字韵句,词头句尾有相对固定的衬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来”等类的虚词演唱,其中部分歌调有较长的虚衬词乐段,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和腔。 这些民歌中积淀着这些民族中最为经典的表述方式。
1979年,琵琶演奏家吴俊生接受四川音乐学院陈济略教授提出的设想,将琵琶的四条弦之间的音程全部变为纯四度,运用D调(3、6、2、5)定弦全新的音程色彩,创作出这首具有浓郁彝族音乐特色的琵琶独奏曲《火把节之夜》。
对于整个负载着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各少数民族信仰、仪式、具体欢庆活动的火把节,琵琶这一独奏乐器在音乐呈现过程中该如何描绘那既深情柔美又热情似火的场景呢?
1.宏大叙事、构建全曲
吴俊生先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用音乐描绘出暮色缓缓降临,火把轻轻燃起,点点火光伴着轻柔的口弦,渲染出淡淡柔美的夜色。迎着诗意般的夜晚,带着真情切意的姑娘、小伙轻声地哼唱起那动人的情歌,让人沉醉。
紧接着,夜色渐深,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这样的盛会中来,各自身着盛装,手持象征着美好希望与祝福的火把,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热情的舞蹈。吴先生在此并没有将如此兴奋的旋律进行下去,小高潮过去,又转入年轻人轻快、温柔的绵绵情语中,将音乐用世间最珍贵的爱情加以润色,更具感人的力量。夜更深了,音乐进一步发展,人们都欢聚起来,大家都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欢乐、幸福、载歌载舞。
最后,狂欢过后,是对美好的无尽回味。此时夜色渐渐散去,伴着夜色来临的主题音乐又婉约适时地响起,火把节过后的日子也因为人们的祝福与期盼,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2.微观特写、技巧感人
宏观全曲的布局,让吴先生在每一处细节的展现上游刃有余。整首乐曲采用彝族火把节调中最具特色的音程,纯四度(3、6)。在调式的选择上也是选用极富柔情、浪漫色彩的羽调式。乐曲发展的过程中,引子部分由D调进入,主题抒情过后,转入音色明亮的G调,欢歌载舞的第一个小高潮过去后,转入稍加沉静以及明朗的E调,紧接着再转回G调明亮的色彩作准备,全曲的最高潮处则转到了热情似火的D调,最后渐渐重现主题,让人沉思。
在琵琶特色的指法、音色及音效的选择处理上,吴先生也显示出了独到之处。彝族口弦、月琴,云南巴乌、锣鼓以及富有歌唱性的人声都在这首乐曲中被模仿得惟妙惟肖。
乐曲开始的引子以及最后的尾声中,多用琵琶相把位的按音,右手弹的力度则需弱化,泛音也不需特别明亮,此处是对口弦音色的模仿。紧接着主旋律开始后,右手在中弦上大量使用摇指,左手则常运用绰、注、打、擞等技法润饰音色,此时这一段落是对巴乌音色的模仿。乐曲的高潮处,琵琶最具热闹气氛表现力的夹扫演奏技法,得到了强有力的展现,此处的展现还体现出彝族火把调独特的附点节奏以及弱拍重音的节奏特征,类似锣鼓的渲染气氛功能,都在琵琶乐曲这一高潮段落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四、结语
用单一器乐来展现某一重大节日的全过程以及节日所蕴含的信仰、仪式、价值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创作者对这一民族文化、民俗事项、民族传统的深入调查与领会,还需创作者对所展现音乐语言的全方位的了解与独到见解,这样才会创作出局内人、局外人皆认同的作品。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案例、一种视野、一种方法。
(作者系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注释:
① ②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1252.htm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2.htm
[2]. http://baike.baidu.com/view/712736.html?wtp=tt
[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860210.html?si=2&wtp=wk
[4]. http://article.huain.com/html/3407.html
[5]. 朱文旭、李智雄.《关于彝族火把节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
责编:王德成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