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 更多...
·教师的爱是神奇的
·贫困不是人才流失的原因
·采访手记:我流泪,因为你孤单
·走进云南省基层艾滋病防治[图文]
·“白玉兰”盛开云岭村寨
·会泽大海草山:"云南的新西兰"
相关专题 更多...
科学发展:聚焦西部
网上看昭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背景资料
石屏:名播南滇 渊源流长
中广网    2007-11-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石屏,远溯西汉时称“旧欣”。“旧欣”为古彝族族名,亦为其聚居地名,译为汉语为居住在山林水边的民族。石屏彝族古歌中说:“旧欣尼本本,尼本道木真。道木道借确,借确异波莫。”其大意是古旧欣族人穿过大森林,来到大海边(异龙湖)定居下来。至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始称“石坪邑”。元至元七年(1270年),置石坪州,隶属云南行省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称石平州,后改石屏州,隶属云南行省临安府。清沿明制仍为石屏州。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称石屏县,初隶云南省蒙自道,后废道设临安专员公署。1949年12月12日,宣布成立石屏县人民政府,隶属云南省蒙自区专员公署,至1957年11月18日,撤销蒙自专区,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隶属于红河州。1958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龙武县合并于石屏县。

  千百年来,城镇、农村住房风貌古朴,颇具文化内涵特点。一般为四合院,有三间四耳或三进大院,多数为两层楼房。明清民国众多翰林、进士、富商所建房屋更显气派,高房大院连片成群,精雕细琢,各具特色,在滇南民居中堪称上乘。至今,仍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的民房甚多,诸多电影、电视厂家纷纷实地拍摄。山区民居以土掌房为主,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土房似坚实城堡,表现出彝族人民建筑的艺术特点。

  1952年至1958年间,拆除县城四周城墙,修筑环城公路(土路)。1972年扩宽正街路面,至1985年县城除诸天寺街外相继修为混凝土路面。1995年开始着手县城新区规划,至今新区建设成绩瞩目。县城新区道路两旁,各式风格的水泥混合结构房屋拔地南昌起,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人行道绿化成荫,市容市貌日新月异。1999年1月石屏县城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县建设总体规划中,将旧城区古建筑群列为保护对象,尽量保护原始古城风貌,合理布局各项城市建设。到1998年末,县城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

  石屏重教兴文,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名人志士代不乏人,被誉为“出人才的地方”,文学、诗、论、书画、篆刻、著述较多,地方文化、文物、著述在省内尚属富县,人才资源优势亦较显著。彝族《海菜腔》音域宽广,高亢委婉、优美动听,居于滇南“四大腔”(建水《山药腔》、通海《五三腔》、《四腔》)之冠。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并为“姐妹”篇,在云南享有盛誉,在全国颇有影响。彝家山寨、傣族风俗各异内容丰富多彩。

  石屏,素以地灵人杰,山水秀丽,名播南滇。明清两代,地方重教兴文,曾出文进士 65人,翰林15人,经济特元1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科名最高者,夺云南之冠,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科举人数,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和大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教育更加发展,人才倍出。迄止于1998年,输送大专院校的学生2400余人;留学苏联、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者,有杨元凯、杨勤(女)、杨强、饶明、袁伟、李纯、张冬梅(女)、薛康等。海内外著名人物有彝族作家李乔,石油化工专家袁宗虞,教育家、摄影家杨春洲,云南省省长李嘉廷,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陈福今等人。

来源:云南政府网    责编:郎峰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