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京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宣读的主旨报告中,首次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替代了以往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词,因而引发社会热议。
“经济增长方式”本是经济学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方式。现代经济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报告中,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行谈及。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采取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对能源、环境、生态等造成很大压力。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主旨报告中首次使用“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告、文件中,“经济发展方式” 一词首次被正式使用。
“增长”变为“发展”,仅仅两个字的变动,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增加了一个新的理论和新的政治语汇。
虽然“经济发展方式”一词脱胎于经济学的名词“经济增长方式”,并且仍然带有“经济”二字,但这个词汇已然不是单纯的经济术语,而是一举成为具有政治思想、治国理念的政治名词。
“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学层面,天然地含有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在政治学层面,科学发展观则是它的本质。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节约型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文明”、“安全生产”、“创新型国家”、“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引号中名词皆援引自胡锦涛十七大开幕式报告)等一系列的治国理念。
无疑,“经济发展方式”一词本身就鲜明、准确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向深层次推进的决心,以及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创新精神。
相信,在今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目标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这个词不会从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中消失。而“经济发展方式”一词,则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政治新观念深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被广泛使用。
可以预期,如同乐曲中的主副调关系一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作为副调,伴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调,共同促进中国在历史新时期迈向全面小康、迈向长治久安、迈向民族复兴、迈向国富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