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廷·巴特尔在北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0日摄)。 “我不希望说自己能挣多少钱,就希望草原世世代代是绿色的,祖祖辈辈能生存。”52岁的廷·巴特尔说。廷·巴特尔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他扎根草原33年,致力于草原生态和牧民致富,深受群众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点击收听音频>>>
中广网呼和浩特8月15日消息(记者文伟)党的十七大代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扎根草原30多个春秋,由将军之子成长为草原之子,为锡林郭勒草原带来勃勃生机。
1974年夏天,19岁的蒙古族小伙子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从此在草原一干就是30多年。他的父亲廷懋是新中国开国少将,曾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军区担任重要职务。廷?巴特尔本可以选择回到城市里从政、经商,但他却义无反顾地留在了草原深处,成为牧民的贴心人、致富的带头人。
萨如拉图亚嘎查处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西北部,这里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草原,过去也曾水草丰美,后来由于过度放牧,连年干旱,草场严重退化,直接导致了牧区的贫困。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一把手”。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一直在思考如何摆脱贫困寻找新的出路。他从在牧区二十多年的经历中深感草原保护不好,建设不好,牧民的生活没有出路。他反复和群众商量,四处动员牧民加大草原建设投入,缩减牲畜头数,让草场休养生息。同时率先把自家将近6000亩的草场用围栏围起来,分成9个小的草场,牛羊按照季节进行轮流放牧。通过围栏轮牧,廷·巴特尔家的草场慢慢得到了改善,羊的数量也从30只发展到了300多只。羊多了,廷?巴特尔又搞起了“减羊增牛”,把家里的羊全部卖掉,他深知养羊对草场的破坏性,而养牛更有利于草场的恢复和发展,还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榜样是无声的号召。四周的牧民看着一片蓝天下的两样结果,都服了,纷纷拿出钱来搞建设。几年来,全嘎查用于打井、网围栏、种树种草和棚圈建设的资金就达三百余万元。在他的带领下,牧民们推行了“围栏轮牧”和“减羊增牛”,生产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牧民的网围栏里丛丛柠条盛开着耀眼的黄花,黄柳、红柳片片葱绿,草场生态得到了恢复,牧民的收入大大增加,嘎查也由原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廷·巴特尔说:“我们前提是永久保护草原,以这个方面说服牧民。所以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嘎查18000羊整个卖出去了。实际变化呢,就是从一千多块钱的人均收入增长到六千多块钱。草场在浑善达克沙地中间部位基本上退化的都是白色的,现在基本上全部都恢复成绿色的了。牧民收入增高了,草场变过来了。”
扶贫帮困是党员的义务,更是书记的责任。富裕起来的廷·巴特尔从未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和支部书记带领牧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责任。牧民龙图花家养牛困难,生活拮据,但他家草场上有一个天然小湖,廷·巴特尔就帮他把水塘改造成鱼塘,发展生态养鱼。从设计到找挖掘机,翻斗车,铲车等各种建设工具,廷?巴特尔跑前跑后亲自操作,直到把渔场完全建起来。廷·巴特尔说:“只要是牧民愿意干的事情,办法我来帮你想,你不用去找我,我都会去找他。”
现在龙图花家在廷·巴特尔的帮助下,依托渔塘又建起了天然钓鱼场,增加了旅游项目,每年都有很多人去那里旅游钓鱼,渔场年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廷·巴特尔勤奋好学,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他都学习钻研。牧民找他帮忙或跟他学习,他从来都是二话不说。三十多年来,廷·巴特尔到底帮助牧民做了多少事,谁也数不清。嘎查党支部扶持的20多户贫困牧民现在已全部脱贫。
担任党支部书记14年来,廷·巴特尔团结带领草原儿女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家乡新的美丽容颜,如今的萨如拉图亚水草丰美,是当地生态条件最好的村庄,现在又修了路,通了电,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萨如拉图亚漂亮了,牧民们也逐步富裕了,但廷·巴特尔并没有停下来松口气,他又在思考社会主义新牧区怎么建设,第一步该怎么走?为此他反复和党员、干部、群众商量,根据嘎查的实际,提出了相对集中,远放近养,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
作为牧民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廷·巴特尔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更好地履行党代表的职责,这几天他走家串户,并相继召开党支部会议和牧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他说:“十七大召开对以后农牧民的生活生产,还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肯定要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要尽量多考虑、多调查,跟牧民多接触,把好的建议提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