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研究所所长 闫德仁
中广网呼和浩特10月13日消息(记者郑颖 实习记者王岩)十七大即将召开前,记者来到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研究所,在闫德仁所长的办公室里,办公桌上堆积着厚厚的科研材料,不大的窗台上摆放着十几盒不同种类的沙土。面对记者,刚刚从沙漠回到城市中的闫所长侃侃而谈。
点击收听>>>
闫德仁:我作为一个林业上的科技人员,有机会当选十七大的代表,心情比较激动。因为自治区有20多万的林业职工,把我能选出来,这是我们全体务林人员的光荣,同时我也感觉自己责任非常重大。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区长大的闫德仁从小就感受到了植被坡坏和风沙给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危害,我家离西辽河不远,就原来的通辽县,在我小的印象里就是西辽河从来没水,那的沙子比较大,所以每年到春季或冬季,刮沙子就刮得特别厉害。尤其到春季的时候要种地,有时候沙子刮得地经常毁种,沙子一刮大把种子都吹出来了,一年要毁种一两次。在当时那种环境下长大,确实感觉沙子危害比较重。当时我就想,咱们要能把沙子治住的话起码农民不用毁种,这是最初的一种想法。
抱着最初的治沙保农田的愿望,闫德仁报考了沈阳农业大学,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志愿到内蒙古从事防沙治沙工作。作为一名与沙漠打交道的科研人员,他亲自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防沙治沙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他的很多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十几年来,闫德仁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在大漠中度过的,他走遍了分布在内蒙古境内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
在沙漠中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住帐篷、找水源、护树苗、播撒更多绿色,是他工作的全部内容,而在野外遭遇沙尘暴或在寻找水源时遭遇危险,则更是“家常便饭”。
闫德仁:治沙行业工作非常辛苦,工作的地点都是在沙区,沙区的自然环境不是很好,交通也不是很方便,生活上受到很大的一个限制。我们工作的时间正好和刮沙子的时间是吻合的,因为春季是我们搞治沙搞生态建设最好的季节,而这个时候是经常刮沙子的时间。在春季搞完植被建设以后还要搞一些调查,这个时间又是在七八月份,又是最热的时候。林业这么多年,确实,最艰苦的时候搞防沙治沙,一亩地就给几块钱造林补助费,不超过五块钱。
常年与风沙打交道,风沙在闫德仁的脸上留下了黝黑的颜色。工作条件艰苦,与家人聚少离多,是什么信念使他保持对治沙工作的热爱呢?
闫德仁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治沙工作者,我感觉辛苦是辛苦,但是看到自己工作过的地方植被能恢复起来,通过几年的努力以后当地的沙尘要少一些,这样也给群众留下一片绿色吧,所以心里头也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们工作过的地方有一种怀念的感觉,只要有机会我们就想到那去看看,这块我们当时来是啥样,几年以后又啥样。
在描绘内蒙古的治沙情况时,闫德仁总结为:“成效显著,但是责任重大”。从1998年开始,国家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先后在内蒙古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试点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八大生态建设工程。经过林业工人多年的不断治理,往日黄沙滚滚的内蒙古如今重现绿茵和蓝天。闫德仁向记者提供了一组可喜的数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普查数据显示,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的荒漠化面积减少了24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30万亩,多年来首次实现了双减少。现在内蒙古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7.57%,林木蓄积量达12.9亿立方米,全国几乎人均拥有一个立方米的木材。内蒙古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北方生态屏障。
闫德仁认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000年以后,国家投入到防沙治沙的资金每年都在增长。另外,成绩的取得与治沙理念的改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过去只是单纯的为了治沙而治沙,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现在是为了用沙而治沙,积极发展沙产业,并把企业带动到沙产业当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向这样的治沙做法已经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实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闫德仁:咱们沙区的面积那么大,能不能在沙子里搞一些经济效益呢?那么现在鄂尔多斯已经实现了。这样的话对全国,特别是内蒙古的各个沙区治理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企业、群众跟科技结合在一起,这样都能获得效益。
多年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回报,为成绩而高兴的同时闫德仁更感觉到下一步任务的艰巨。在以后的治沙工作中,闫德仁将深入到沙漠的更远更深处,与沙漠打更长久的战争。
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就要召开。闫德仁也正在紧张而积极地准备材料,收集意见,对十七大他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闫德仁:生态建设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取得成效,必须是长期坚持,几代人的努力。大家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把生态建设搞好。我作为自治区出席党的十七大一个务林人的代表,特别希望咱们党的十七大能够关注森林的一个社会地位和它的作用,在环境和林业这方面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发展的一个机制,吸引全社会的力量来积极参与环境的保护和林业的建设。如果把政策更贴近群众,群众通过生态建设能够直接得到经济上的收益,最后调动沙区群众的积极性,那是一个大后方,是最稳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