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拉萨12月28日消息(记者罗布次仁 德庆白珍)西藏拉萨市曲水县纳木乡,有一位众人皆识的致富领头人,人们都尊称他“边觉组长”。他既不是位居高官的权势人,也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但他用一颗炙热的心,数年如一日地带领全组人脱贫致富的做法,却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
纳木乡几个村都处地远离的公路的山坳里,地势也高,气候环境不好,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边觉所在的五组叫‘采就’,当时在曲水县是出了名的贫困组。2001年,边觉在父老父老乡亲们的期盼中,肩负起了组长的担子,当时选举的情形,边觉记忆犹新。
“2001年,我被当选为组长的时候,我们组穷的不能再穷了。就我们的选举会,我记得是在组里唯一的一个像样的房间里进行的,没有任何家俱,一条木板子上面垫一个破旧的军大衣,就当作是凳子了,大衣也是从打猎人那儿检来的。”
面对一贫如洗的局面,边觉开始规划起脱贫的蓝图。边觉觉得首先应该把学校建起来,他认为他们那一代人放放牛羊就过一辈子算了,但是孩子们应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对他们也会是受益终生。想罢他就到处去要钱,可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边觉说:
“我们那儿条件太差,路途远,很多车都来了一两次都不干了,说这里太偏僻,太费车,群众也不在理解,遇到了种种想不到的困难。”
建完学校后,先后修路、修桥、建水坝,他还手把手地教村民些实用的科技知识。但是落后的观念使村民已经养成了依靠国家和政府救济为生的习惯,根本不理解他的心思,面对边觉的激情群众常常是无动于衷。
“我们那儿的群众观念太落后了,无论我怎么努力,也只能是为了维持组里群众一年的生计,根本没有办法考虑明天的事情。手把手地带他们做事情,他们总是无动于衷、没有影响,有时候真的心都凉了。”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2006年,边觉所在的南木村六组最贫困的20户家庭被政府搬迁归纳到了紧临公路的南木乡江村五组,继续由边觉担任组长。加之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建设,边觉和他的20户贫困群众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家家引进了自来水、看上了二十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搬迁后的边觉如鱼得水,更是按耐不住带领全组脱贫致富的想法,先后自己出资办起了糌粑厂和辣椒加工厂,再交给组里管理经营,帮助村民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增收来源。
“我作为一组之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当不计较个人得失,必须为全村86口人负责,尽我所能让这86口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潜移默化中原来孤陋寡闻的“采就”人开窍了,除了务农有的开始参加组里的企业,有的参加自治区为农牧民组织的技术培训、有的外出打工,有空还学习文化知识,过着俨如新农民的生活,现在的江村五组每天都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自从我们从山沟沟里搬出来后,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开始主动建议我,我们组应该创办养猪厂、养牛厂。得到群众的理解,我这个组长干起活儿更有精神了啊。”
如今在“纳木”五组说起“边觉”村民们无不赞扬他。而在边觉看来是党的新农村建设圆了他的愿望,圆了广大农牧民的愿望。边觉说:
“到这儿以后,村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亲眼看见了农牧民应该怎样用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群众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我这个组长当了这么多年了,终于能对明年、对未来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我觉得很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