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中广网唐山11月15日消息(记者曾晓东 杜震)129年前,“中国煤矿之父”唐廷枢在河北唐山的开平创办了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煤矿,铺设了中国第一条标准化铁路,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依托优势资源,挖煤炼钢,河北开平,一度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巨大的资源耗费和难以承载的环境压力,让开平在“一煤独大、一钢独大”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窄。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河北开平这个昔日的“工业摇篮”,今天正在谋求新的变奏。开平区委书记刘建国:“其实调整结构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为什么宁可我们的发展速度慢一些,我们也要这样做?因为使它继续这样恶性循环下去,那损害的是我们百姓的利益。
作为今日开平的执政者,刘建国的这些说法也许不新鲜,但在演绎河北开平新的摇篮变奏曲中,他把结构调整的第一重拳砸向了三家钢铁利税大户,却可谓奏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强音。众所周知,在中国钢铁行业中,有“全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的说法。河北的钢产量占了全国的1/5,唐山的钢产量又占了整个河北的51%。开平“向钢铁开炮”的这一做法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这三家钢铁企业应该说是我们开平区的骨干企业,占到我们全区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我们想如果不采取措施治理它,企业也不会有决心来改善这种环境。我们虽然有些阵痛,但这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3家钢铁利税大户因达不到环保要求被迫停产;61家较大规模企业因节能降耗水平偏低被限期提升;140家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钢铁被彻底关停。河北开平推出的这一系列举措,如行云流水,换回来的是环境的改善,牺牲掉的是生产总值。在今年上半年,开平区实现生产总值仅为42.5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一点七个百分点,位列唐山市各县区倒数第一,也跌入了开平20多年来的历史最低点。
在低水平产业相继退出之时,“新兴产业的位置如何摆放?”成为开平区决策者必须认真谋划的问题。在开平北区,一直以来被人们忽略的数千亩传统采煤塌陷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重新确定城市功能划分,让采煤塌陷治理区成为开平传统产业迁移改造、高新产业发展的新承载地。开平的决策者们开始在这数千亩采煤塌陷区上谱写更加宏伟的乐章。
在开平北部的采煤塌陷区,这里的中心区域已经形成了一个距地平面15米的大坑,周围沟壑纵横、杂草丛生。工人们正在塌陷区的底部进行围堤建湖,不久以后,一座崭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在湖畔拔地而起。开平区发改局局长李庆军告诉记者:“现在占地一平方公里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入住了。现在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管网的路线、管网正在实施。”
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一个以多晶硅项目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将占到开平全区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到那时,开平区投入30亿元对钢铁等传统产业进行的技术改造升级也已经完成,钢铁产值将增加三倍,污染排放物却会减少九成。开平人完全有理由憧憬,那时的开平,将变身为一座充满活力、适宜居住、富有特色的新城。
记者点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开平区在转型中所经历的割爱之痛和两难选择。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由于过分依赖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和资源枯竭,最终陷入困境的现象比比皆是。仅在我国,就有110多个城市患上“资源型依赖病症”。
开平选择在资源尚未枯竭之时,全方位转型,虽然也免不了“阵痛”,但却是明智之举。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级地方政府面对连年增长的GDP指标,应该深入思考:如何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