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中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孟海 王宇)贵州板贵花椒,全国闻名,而以种花椒闻名的板贵却曾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过去我们这里水土流失非常大,现在你看山上都长草了,以前都是石头,看着都是白的,现在有草有树。”从只长石头不长树的“白色”板贵到生机盎然“绿色”板贵,农民韩洪应说,促成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小花椒。选择花椒来治理石漠化,在板贵既是偶然的结果,又是必然的选择。
板贵,位于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关岭县花江大峡谷沿岸。十年前,这里95%是岩山,5%的零星土地,却有年平均3000多吨的水土流失模数。农民在石头缝里种包谷,根本都解决不了温饱,只能靠国家救济粮维系生活。收成低,农民盖房、生火就砍伐原本就已经非常稀少的树木,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有关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当地已经不适合人居住,建议尽早搬迁。
板贵乡有18000多人口,搬迁谈何容易?权衡再三,当地党委政府决定,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首先要恢复生态,先把水和土留住。时任板贵乡党委书记的罗昌荣告诉记者,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是大规模的“坡改梯工程”,“先搞坡改梯,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堵住万吨泥沙不下江’。”
板贵人拿出了愚公移山的劲头,在落差900多米,坡度达50度的花江两岸堆石砌梯,集土为田,硬是在石头山上造出了2万亩土地,到2002年,粮食产量翻了两番,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然而“坡改梯”改变的仅仅是粮食产量。水土流失的问题还远远没有根本解决。
在我面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花椒树在板贵有深刻的意义。正当板贵人为生态愁眉莫展的时候,这棵花椒树的经济效益,走进了当地政府生态调研人员的视野。关岭县水利局副局长卢彪就参与了当时的调研:“在这以前,这里每亩收入不到150元,发现有一个农户种有一棵花椒,收入300多元,每亩地能种70多株。最后提出遍种花椒。”
“一棵花椒胜过一亩苞谷”,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提出的遍种花椒的构想,却收到了意外的生态效应。云洞弯村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2001年,这个村的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7.3%提高到91%,区内60%的水土流失得以控制,80%的土地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治。关岭县水利局副局长卢彪说起这事,总是显得很兴奋:“花椒树具有生命力强、耐旱、易管理的特性,它根系发达,能有效固持水土,对治理石漠化和防护水土流失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于是我们就大力扶持农民种花椒。”
板贵的万亩花椒基地建成了,赶走了乱石峥嵘的白色恐怖,迎来了满目生机的层峦叠翠。熟不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4年夏天,一位农妇拿着花椒果找到乡政府,硬是要求乡里领导收购,还说“花椒太多了,卖不出去,她要上山砍树。”
要想保住大生态,就必须解决花椒的“卖难”问题。当地政府丝毫没有犹豫。关岭县水利局副局长卢彪:“我们想了各种办法,千方筹资建花椒制品厂,深度开发花椒系列产品,缓征特产税,注册板贵花椒品牌……”
一系列举措,让板贵花椒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市场。
小花椒成了板贵人的“摇钱树”。板贵的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651元增加到现在的1890元。
小花椒更是板贵人的“绿化树”。它推翻了石漠化不可治理,老百姓应全部搬迁的“定论”。这种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调整种植结构、恢复治理生态的模式,被称作“贵州模式”,得到了全国林业界的普遍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