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旭日 黑龙江台记者陶艳芬) 新兴村是黑龙江省第一批村级农机股份合作社试点村之一。2003年,刘叔华和其他村民拿着自家的土地入了股,交给农机合作社规模种植,当年,全村纯收入一下子达到了41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08万元。
新兴村村民刘叔华告诉记者,她家就一墒地,包给村里了,不用管什么,粮补也给。农民股东分红的日子,她能领到近三千块钱的“红利”。用新兴村土地经营公司经理张春堂的话说:地还是那片地,种出来的粮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土地分户经营时,一家老婆孩子全得上地,两千多人全身心扑在地上,一亩地大豆最高产260斤。现在, 32个人耕种全村1万3千亩地,大豆亩产370斤。
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全省有1.7亿亩耕地。分产到户曾经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问题,但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耕作方式,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尤其在以大平原为主,机械化基础雄厚的黑龙江,农业规模化生产呼之欲出。2003年,黑龙江省政府拿出1800万元专项资金,在粮食主产区创建18个村级农机股份合作社,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农机合作社试点办公室处长马伯涛说:“政府给每个试点村投入100万元,配备100马力大型拖拉机、深松整地机、大型播种机和先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等成套机组,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连续4年,黑龙江省每年拿出5千多万元资金支持组建农机合作社,并从2004年开始,采取招投标方式,鼓励集体和群众投资组建农机合作社。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卖掉小四轮,购买大拖拉机,出现了村集体与农民联合、农民与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以及农机大户自愿联合等多元化组建农机合作社的好势头。现在,以统种、统管、统收;统种、统管、分收或者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等经营方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全省农机股份合作社发展到759个,30%的土地实现了规模经营。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农机合作社试点办公室处长马伯涛说:“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农机合作社与农民之间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利、联责的新型农机化发展机制,激发了农民投资农机化的热情,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探索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新路子。”
今年,黑龙江遭遇大灾,全省600多个农机合作社,却增产粮食一亿多公斤,节约生产成本1.5亿元。6万多从土地中脱离出来的农民,靠外出务工或在家搞副业,增加收入6亿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