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中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记者叶力夏提 才让多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曾经创造了一个西部神话。这个只有几千人的牧业小县,当时人均收入位居全国第一。每家牧民的牛羊少则500-600只,多则上千只。
然而,仅仅20多年间,这里的草原生态却急剧退化。湖泊干涸,河水断流,鼠害肆虐,牛羊数量大减,有些牧民被迫远走他乡,玛多县成了国家贫困县。
玛多生态的变化,影响却远不止一县一地。玛多县所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对全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生态意义显而易见。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晓南:“三江源地区处在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做好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建设工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意义重大。”
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总投资75亿元。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减少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成为恢复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记者:“各位听众,我现在是在青海省玉树县佳吉娘移民社区。已经有200多牧户从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搬到了新的定居点,住进了政府为他们免费提供的70多平方米的新砖瓦房。牧民桑格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搬到这里以后,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桑格:“以前看病要走70-80公里到州上,现在很近、很方便了。”
现在格桑的两个孩子都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上学。
桑格:“我自己没上过学,但是孩子们想上学,我会让他们上。当然能上大学是最好的。”
桑格说,政府每年发给他们家6000元的移民补助,他自己也做些小买卖。去年他买了辆二手的桑塔纳轿车,车虽然旧点,但有了车生意也好做了。
桑格:“现在一年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收入主要是靠做些藏獒、皮货、虫草等生意。原来住在山里的时候最远也就去过几次县城,搬下来后的这几年我做买卖去了拉萨、西宁、成都。”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这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青海省确定,三江源地区的发展思路以保护生态为主,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玉树两州不再考核GDP,取而代之是对生态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的考核。
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发展理念的变化,带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草原鼠害得到初步遏制,天然草场的压力减轻,草地植被盖度增加,已经呈现恢复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