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在线
·[高举旗帜] 面向大海的新使命
·[高举旗帜] 村镇银行 农民的贴心银行
·[高举旗帜] 开封农民送文化进城
·[说句心里话] 工会让我们挺直了腰杆
·[视频]国学大师张立文畅谈和谐文化建设
·[高举旗帜] 托起中国制造新高度
·[说句心里话] 爸妈 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更多...
文件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国政协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决议
·十七大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十七大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
·十七大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图片报道
安徽煤矿瓦斯环保发电变害为宝
江西采访团集中报道井冈山红色文化
历届党代会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感悟十七大
感悟十七大评论(20):全面小康 和谐兴国
中广网    10月21日 14:50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小康这一概念,报告中说: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小康新要求有与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有十大“亮点”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二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三是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四是新农村建设;五是社会公平正义;六是文化建设;七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八是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九是人人病有所医;十是生态文明。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过上小康生活。1979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 2002年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更加优美的社会形态。


  据有关专家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个大类,包括: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4个经济发展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社保、住房、恩格尔系数等10个生活水平指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8个社会发展指标;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等3个生态环境指标。各个指标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其中,核心指标是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指标。使全面小康更细、更实、更具有可操作性。


  经过近29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中,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9.6%,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10.4%,从而使得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贫困社会,超越温饱,进入了初步小康。按汇率法计算到2006年GDP总量达到26400多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达到2010美元,从2003年的世界第132位上升为第129位,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从1978年的不足200美元的赤贫水平,上升为超越当代下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1900美元左右的平均水平。


  只要达到7.16%的水平,假定其他条件没有负面的大的变化,那么,到第11个五年计划完成,即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比2000年的水平增长1倍,从而使我国人均水平由目前中下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上升为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比2000年增长4倍,即翻两番,达到当代世界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成为全面小康的社会。


  全面小康的社会的建设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社会各方面综合要素的和谐。这统一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构建和谐社会能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无疑对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才能顺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现阶段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需要积极推进,它们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相互之间不协调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二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候,社会财富增加了,但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三是在文化方面上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全社会教育投资投在城市的约为3/4,而投在农村的不到1/4。还有落后腐朽文化还有一定市场,各种敌对势力通过散布和传播反动腐朽文化、人生观、价值观,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坚持民主与法治、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即是说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报平衡。只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和谐兴国的伟大使命。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金风      
相关新闻
·"改革试验田"滨海新区②金融创新引领全国
·"改革试验田"滨海新区①开放门户现外资聚集效应
·报告解读: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重大任务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国家战略新支点
·"你们生逢其时大有可为"甘肃学习胡锦涛给青年技术人员的回信
·中科院召开党建工作会议 领会十七大新要求
·改革实验区③重庆:我们这一代农民工最幸福
·刘云山: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
·黄山地区生态旅游生态文明试验田
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