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中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冯玉婷 朱琳)海南省儋州市最大的一个甘蔗加工厂在甘蔗上市的季节,每天能够吃掉近万吨甘蔗。加上分布在其他乡镇的加工企业,儋州市今年的甘蔗加工能力已经达到了200万吨。
虽然儋州蔗农的种植计划年年翻番,但就算是今年破纪录的160万吨的产量,还是满足不了加工厂的胃口。甘蔗俨然已经成了儋州的香勃勃,成了农民致富最实在的法码。
可就在几年前,最擅长种甘蔗的儋州人却常常因为甘蔗而苦恼,低产的时候愁卖钱少,高产的时候又愁卖不出去,横竖别想靠甘蔗挣大钱。排浦镇沙沟村蔗农郭以良对此是深有感触:“以前是种的量多,就剩余了,甘蔗就丢在地下,拿来当火烧。
而自打市里扶植起了甘蔗加工厂,大伙的心就落在了如何提高产量上,种多少就能卖多少,收成再也不是“一年大一年小”,甘蔗终于甜到了郭以良的心里。
现在,儋州农民不光能放心大胆种甘蔗,还敢卯足劲种香蕉,今年海南香蕉遭遇谣言风波,儋州却毫发未损。因为他们背后有大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儋州的主要农副产品,现在统统进入了企业的原料订单。企业面对充足原料,安心生产,效益越来越好。农民面对稳定的市场,一心种田,收入年年攀升。“加工业带动模式”让儋州尝尽了甜头。十七大代表,儋州市委书记赵中社。
2006年,儋州农民人居收入达到了3674元,比2002年增长了近四成,工业产值增长了一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翻了一番。
收入增长的儋州农民现在想的是怎么能让甘蔗能更甜,在产量和收入上更上一层楼。这次,政府又和他们想到了一块儿,儋州市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起了国内首家农村社区大学,免费向全市农民开放。开班不到一年,这座农村社区大学已经为上千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家门口提供了“大学”短训的机会。儋州市委书记赵中社说:“本质的东西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有文化、懂经营,这样的农民他们才能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更大的作为,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扩大自己的生产经营的范围,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面对中国特色的小规模经营方式,破解农业市场风险的关键是找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工促农,实行农业化的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这正是破解农业市场风险的重要思路。走“工业促进农业的道路”,就是要通过发达的农业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业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共同破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在海南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高度的市场化让海南农村生产出现了新面貌、新气象。儋州“公司+农户”模式的实施,正是在“以工促农”的成功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