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长给我的任务是从剧本创作角度来谈谈个人的感想和体会,广播剧的剧本创作分为原创和改编两大类型,我就从这方面搜集了一些资料,向在座的专家和同行汇报,请指正。
去年,熊生民老师担任了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的评委,他总结了几大特点,其中一条是:原创剧目多了。中国的广播剧历来有改编的传统,原因是广播剧的专业作家很少,中国的作家又没有写广播剧的习惯。近年来原创的剧目有了很大的提升。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参评的剧目中原创作品至少在80%以上,这是非常可喜的。说明了广播剧作家自信心的增强和作家队伍的壮大;说明了广播剧工作者肩负起了直接体验生活反映生活的责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近年来的广播剧创作,改编和原创的剧目比较丰富,成绩都比较突出。这些年获奖的广播剧精品,大多数剧目是广播剧的原创,这是制作者难能可贵的自信,也彰显出广播剧独特的艺术特征。随着资讯的发达和交流的便捷,广播剧的取材有了更广阔的领域,广播剧剧目资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广播剧人和文学界、影视戏剧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模式。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舞台剧经过改编,插上电波的翅膀,飞向了更加广袤的天空。例如,话剧《地质师》、《虎踞龙盘》、叶广岑的京味小说《逍遥津》,鲍尔吉·原野的短文《余香》、池莉的小说《托尔斯泰围巾》、儿童舞台剧《小宝贝儿》等等,在被改编制作成广播剧之后,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到目前为止,广播剧进入“五个一”之后共评了七届,有169部广播剧先后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广播剧十几年成就的展示。这批获奖作品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广播剧发展的最高水平,很多剧作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广播剧精品。我原先试图把这169部广播剧分一个类,梳理一下哪些是原创,哪些是改编的,这些六届获奖广播剧的目录我都打印出来了,我自己知道的一些剧目也分好类了,但年代久远,还有一些剧目的创作类型不能确定,想借会议期间,请教各位专家,明确一下。所以今天不能向大家详细汇报具体的数字。但第十届、第十一届获奖情况,我梳理出比较确定的数字: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播剧17部,6~7部改编;
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广播剧15部,4~5部改编;
以上所述,改编和原创的广播剧剧目的比例,反映了近年来广播剧创作的变化和成就,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原创的和改编的广播剧,各有所长,各有利弊,前者不能简单地反映生活,后者不能简单地“照搬”“拿来”,在此,我结合实践和剧作分析,谈谈对这两种类型广播剧的初步思考,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于改编
对于广播剧题材来说,改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丰富。其他文艺形式的富矿,也是广播剧创作的源头活水。好莱坞怎么会有那么多好故事?影片里描写的医院、法庭、军队、科研机构怎么那么真实可信?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好莱坞的畅销书作家们。这些畅销书作家用最影像化的文字,写下最紧张精彩的故事,赢得最大的读者群,使好莱坞拍出生动的影片。好莱坞的剧本有五分之一来自小说,这样的改编容易保证质量。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潜伏》,是根据作家龙一的短篇小说改编的。龙一的小说原著只有14000字,没有左蓝和晚秋,主要反派也只有老马一人。姜伟拿到剧本后在家憋了10个月,最终扩成40多万字的剧本。龙一说:“姜伟拿了我这一点点小松子,如果这松子放我手里,炒炒也就吃了,在姜伟那儿,他给种成了一棵大树。”
编剧兼导演姜伟偏爱改短篇小说,他觉得可以天马行空,展开思路,这是短篇小说的优势。中、长篇小说字多内容多,改编量大,取舍起来更麻烦。原著最终打动他的是余则成与翠平的假夫妻,这种拧巴和别扭的关系戏剧性极强,打破了过去地下斗争影视作品默契配合的模式。
关于改编的广播剧,有几点注意事项:
1、选材问题:夏衍曾说:“一般说来,无论是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叙事诗歌,凡是故事性(或者戏剧性)较强、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头绪不太繁复的,就比较容易改编。反之,困难就比较多些。”——《杂谈改编》。这里,夏衍先生实际上提出了改编时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即故事性、人物性格、情节结构。《潜伏》的成功正是考虑到了以上三要素。
广播剧改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话剧改编的广播剧多大段对话场面,人物少动作性,分场又太大,听着累;小说改编的广播剧铺排过大,略显散乱,高潮戏推进不够。因此,在选择、改编文学作品时,要特别注意使其适应广播剧的特点,做到为我所用,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面对某个特定的叙事文学作品,改编者无可回避地要对它做出自己的本于原著又异于原著的阐释。一个好的改编者,他所追求的,往往是阐释的力度和深度,以及阐释方式的独特和新颖。
2、版权问题: 钱钟书先生有句经典语录:“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先生这话是对记者采访作者开的一句玩笑。
可我们知道,任何作品是作者的劳动成果,在任何的法制国家里是受到版权保护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一部好的作品,有改编意愿时,首先要去联系一下作者,在征得同意,并支付相应的版权费后,方可动笔。
曾经有个段子:“中国现在还只能出口电视,不能出口电视里播放的节目”,如今看来,这个段子说得挺有道理,抄袭成风,包括前些年张艺谋的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学生都知道这是翻拍话剧《雷雨》的故事,但人家连曹禺先生的名字提都没提。不知道是忘记了,还是以为地球人都知道,没必要说。曹禺23岁就写成的《雷雨》真的很了不起,24小时之内,最复杂的人物关系解决得那么完美。就像钻石,切割的每一面都那么漂亮。而《黄金甲》呢?徒增笑柄罢了。
近几年的广播剧创作,出现过有些电台在改编或移植剧本时不注意与原作者沟通并及时签约的情况,结果造成有的作品在录制成功后,因未及时签约而没有取得改编权,不能与听众见面的遗憾。希望今后我们的广播剧制作能够增强版权意识,依法办事。其实尊重别人的创作成果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结果会是双赢的。
关于原创
“原创”二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作者长期观察,体验,沉入生活,深切地、紧张地甚至是痛苦地思考的结果。
原创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进一步拓宽原创广播剧的取材范围。目前原创的广播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选题上还比较单调,有相当一些集中描写当代模范人物、新闻人物、先进事迹,形成了当代广播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当然是必要的、应该的,但不是唯一的,更不宜仅仅局限于此,切忌写先进人物“一窝蜂”,切忌简单的“说教”,切忌写成“活报剧”。当今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应该说,生活有多精彩,我们的广播剧就应该有多精彩,只要是健康和有益的,作家艺术家就应该放开视野,让一些新的题材进入广播剧创作的领域。
2、另外,原创的广播剧创作要把握时代精神。写了现实题材,不代表就体现了时代精神。其实,即使是历史题材,故事虽然写的是昨天的,但时代精神是寄寓其中的,或者说,时代精神要体现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之中。现实题材剧目更应与时代同行,目前有不少现实题材的广播剧,题材虽然是现实的,但内容给人以陈旧感;人物是当代的,甚至是“先进人物”,但并无“当代”之感,或只是好人好事的罗列,关键是缺少时代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学养,积极投身到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努力提高把握时代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以上这些问题,对编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几年在专家老师和单位领导的培养下,我从广播剧编辑逐渐尝试编剧这个行当,说一些感想和体会和大家交流汇报。
编剧这个行业,必须具备剧本的驾驭能力、剧本市场分析、把握题材的能力。也可以说编剧的工作就是讲好故事。
编剧就是一个经常从零开始的行当。每接一部戏都要研究那部戏里的各种知识,也是对自己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作为一个编剧,要经常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而编剧危险的一件事是他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被“掏空”,他必须不断地补充和储备生活,占有那些更鲜活更难把握的生活,同时还必须思考所占有的生活,还要下功夫研究现代戏剧对戏剧文本提出的新要求,要研究戏剧的种种变数,进入具体写作时要寻找最独特的戏剧情境、戏剧人物和戏剧形式等等。
编剧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首先,编剧要吃得苦,为了创作高质量的剧本,要有勇气深入到最基层最艰苦的生活中去,为了写好一个剧本,经常要熬夜,废寝忘食地进行创作。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再有,你应该是一个情感充沛的人。一个充满理性的人研究哲学或理工科方面容易取得成绩,但他也许不适合从事编剧这一行业,编剧需要充满激情,必须是一个情感异常敏感的人,正是靠了这样的敏感,他才有一种表达欲,他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此外,你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可以不断积累,但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深入体验,却是最为重要的创作起点。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不热爱生活,没有任何生活经历的人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生活的经历也包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如果你对生活的深层意义没有领悟思考,又怎么能深刻地表现它呢?
写作的技巧对于创作一个剧本是否是至关重要的?
技巧肯定是有的,但是首先的不是技巧。写剧本,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人本身的认识,比如说对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都要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这些认识会使你的作品有一个很扎实的内容、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去谈技巧发挥。如果对人生,对人物性格,对人性本身,对人物关系的把握全不到位,那么技巧就会无的放矢。
技巧当然也是有的,比如同样一个故事,可能有的人讲得就吸引人,有的人讲就使人昏昏欲睡,这种情况都是有的。技巧是需要训练的。比如,首先你要知道,广播剧有什么样的特殊手段,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挥广播剧特有的表现手法,使剧本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表达广播剧思维的剧本,能够让导演非常有把握地变成声音和场景,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没有经过训练,可能写出来的东西不利于录制。此外,结构是广播剧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包括起承转合、重点场面的安排、高潮的处理、如何做一个非常有利的结尾。再有,如何构思人物性格的成份,如何构思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其中也包含一些技巧的问题。
对一个编剧而言,不会有脱离生活的技巧,如果没有生活体验,你的技巧往哪儿使呢?所谓的技巧,通过多听多看,勤练笔,勤动脑,就能够弥补,但是真正支撑着一部作品的还是生活观和艺术观,这“两观”是支撑写作的基石。而表面上所谓的技巧,例如怎么安排结构、怎么设计人物语言,等等,实际上不是那么重要。
我们这次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班,各位专家老师分析了目前各台的创作现况,广播剧制作人要担当起整个流程的工作,要充分发挥手头的各种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那么,在剧本上,我们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舞台剧、影视剧、小说等文本中借鉴人家现成的经验,又要自己培养和招兵买马并举,将一批会创作、懂戏剧、知市场的本土人才,罗致广播旗下。